雨山-11 发表于 2017-4-3 19:00:15

IQmen 享 | 华中科技大学:985高校中的阿甘

和同城的武汉大学相比,华科时常会显得有些落寞。

尽管理工科录取分数线常年与武大持平,甚至在湖北地区高于武大,华中科技大学,却远不如武汉大学的名字响亮。

这所985高校的学生中间,流传着一个不断在真实生活中上演的笑话。时常有在读生的亲戚在得知该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后,一愣,然后紧跟着问一嘴,是三本吗?

被冷落成为常态,也使得华科阴差阳错地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由于理工科生众多,扎推的男生自嘲为工科屌丝,趿拉着拖鞋、跨上一辆单车就出门上课了;相比于其他985高校精致华美的招生宣传片,华科人最津津乐道的却是校内创业团队Dian团队的一位男生制作的搞笑视频《点说华科》,并称之为“史上最不正经的高校宣传片”。

《点说华科》分为三系列,分别调侃了华科单车多、自习多、拖鞋多,诞生了诸多经典语录。比如:

“据华科非官方数据调查,华科学生每年穿拖鞋的天数,会达到150天以上。”


在因为利己而饱受诟病的中国高校中,华科更像是一股清流,站在了精致的对立面。
张小龙、姚欣……
互联网行业的“半壁江山” 从这里毕业
近些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让华科突然找到了频繁刷存在感的机会。微信之父张小龙,PPTV姚欣,米折网张良伦、罗辑思维的罗振宇……这一系列泛着金光的名字都烙上了华科的印痕。

武汉当地媒体尤其喜欢给华科打上“创业”的关键词。看到华科走出了如此多的创业明星、互联网红人,很多媒体两眼放光,迫不及待地冠之以“华科男现象”的称誉。甚至,男性时尚杂志《GQ》也在去年发布了一篇题为《张小龙的性暗示与孤独「华科男」的创造力》的特稿,列举了数十位创业成功的华科男。

《智族》杂志:GQREPORT 报道 | 张小龙的性暗示与孤独「华科男」的创造力
所以,华科是中国的斯坦福?
华科边上确实也有个谷,不过不是硅谷,是光谷。虽然表面上看似涌现了一批光鲜的互联网大佬,但正如我所说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无奈和自嘲。

平心而论,这些创业明星在功成名就后,与母校的互动谈不上密切,甚至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自己是从华科毕业的。“华科男”,从来不是这些校友引以为傲的标签,更像是后来者的一厢情愿。但这并不妨碍下一代华科人模仿和复制他们的成功模式。

我是华科毕业的,深知武汉这个城市,稀缺大学生渴望的资源。想去互联网巨头,BAT没有一家在武汉设有总部;想去媒体实习,很难找到有实践价值的新闻单位;想做学术研究,学术大咖们集中在北京的高校,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请来做个简短的讲座。

有能力考上这里的学生都不会差,但大环境赋予我们的东西,真的不多。这也倒逼着华科的学生自己去开拓新天地。理工科生创业也好,文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到处实习也好,我在华科的同学真的都很拼、很勤奋。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靠后天更加努力。所幸的是,华科的每一个老师和同学都身处这种努力的氛围中,裹挟着你向前走。

事实证明,有时候,先天不足反倒可能是好事。

我是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以范敬宜新闻教育奖为例,这一奖项由人民日报社等报社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设立,从第一届到第三届都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学子荣获“学子奖”。截至第三届,已有4位华科新闻学院学子荣获该奖项。华科新闻学院和主办方清华一样,都是全国高校中获得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人数最多的新闻学院。

这着实不容易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这所非京高校大力鼓励实践的态度。每年到了暑假,当北上广高校的学生大规模返家的时候,华科的学生一股脑向这些城市涌去,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实习。找实习、租房……即便不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假期实习在华科学生看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你身边的同学都是这么做的。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今年4月的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16)上,华科一举夺得总冠军和ePrize计算挑战奖,上海交通大学获亚军,浙江大学获最高计算性能奖。这不是第一个华科让其他高校羡慕的赛事了。2014年,华科主办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赛事共有2000多所高校参赛,近10万件作品参与校级竞赛,近2万件作品参加省级竞赛。最终,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团体总分并列第一的成绩共同捧得“冠军杯”。



华科对这些创新型赛事的支持,绝对超出你的想象。曾有媒体报道“华科斥资40余万助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我没有核实过数据,但我知道校方毫不吝惜地给了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的同学丰厚的保研名额。

比起上交和浙大这些位于东南沿海的高校,华科并不具备太多的外部资源,但华科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措施。校内有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最富盛名的是上文提到的Dian团队。据《长江日报》报道,Dian团队成立13年,累计走出50多家创业公司,2人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这些团队已然成为了华科创业人才的孵化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
起年轻的创业者,我更想提提校园里的老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华中工学院,人称“华工”。华科诞生了26名院士,其中双聘院士11人。

我也在好几所大学学习过,感受很深的是,母校拥有当代高校很少具备的气质——沉潜。樱花盛开,隔壁武大游人如织。而东湖那头,华科总是安静的,鲜有喧嚣。周末,上自习、看书、做实验……在华科,最热闹的地方总是自习室和图书馆。

而这种沉潜的品质,是一辈一辈的老教授们传承下来的。

大三那年,我曾经跟拍了一组名为“华科老教授张良皋的晚年生活”的新闻照片,感触很深。

张良皋,著名建筑家,1923年5月16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学士。1982年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拟创办建筑系,59岁的张良皋被反聘为教授。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去过很多国家学习、考察建筑,很多他设计的建筑项目目前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保留的28个建筑项目中3个就是张良皋设计的。老先生还曾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
当时,已年过九旬的他依旧像个年轻人一样工作。老先生从九十年代开始使用电脑,能熟练上网、收发邮件;临终前仍坚持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研究生课程及选修课程;那个时候,虽已高龄,张良皋老教授还全国各地跑。2013年9月,他在北京考察,11月在张家界考察。2014年11月份又被邀请前往长春参加国际建筑讨论会;为了撰写的两本书能及时交稿、出版,张良皋老先生每天晚上熬夜到凌晨两点。他说:“学建筑的人一辈子都要熬夜,习惯改不过来了。”;酷爱历史和文学的他笔耕不辍,计划着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后,再写一本《红楼内外》。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张良皋也总是不由自主地提起文学和建筑的关系。

图为冥思的张良皋老先生贾宸琰/摄

张良皋和女儿张眺及女婿住在华科校内西二区的老房子里,住宿条件简陋得令我惊讶。我没想到像张良皋这样的老建筑家、老教授的生活竟如此朴素。房子里挂了许多老先生出国买回来的工艺品。屋子很小,书却很多,大大小小的书柜里装满了书,衣柜里也用来放书,衣服没处放就堆在床上。书柜顶上叠满了箱子,里面都是老人的设计手稿。老人平常要找老资料就用望远镜看盒子上的标记,再请女婿帮忙取下来。

老先生的住处条件并不好,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住了三口人。图为张良皋老教授在家授课。贾宸琰/摄

张良皋上课要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文稿。年纪大了,他常常要请学生帮助他在课前进行简单的调试。贾宸琰/摄

没想到,在这一组照片拍摄完毕的半年后,92岁高龄的张良皋老先生因病去世。听闻讣告,全华科的师生倍感痛惜。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惊闻张良皋老先生逝世,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几个月前因拍摄新闻摄影作业多次拜访老先生,他精神矍铄给学生授课的场景历历在目。老先生的女儿嘱咐我们多去他家,说一来我可以帮忙解决一些电脑操作问题,二来老先生看见学生精神就好。大学里接触过华科两位老教授,杨叔子院士和张良皋教授,都饱读诗书、精力充沛、待人友善、将学生视为朋友。真的难过。老先生走好。学生无以为报,只希冀可承袭丁点您的品质。”

确实,华科的校园里有太多像张良皋这样的老先生,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一辈子。正如张良皋老先生生前所说:“人只要不停下来,就会进步。”这些老教授这一辈子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活到老、学到老”,也用他们的人生故事激励着一代代华科人。
如果生活没有给你巧克力,那就自己动手做一块
华科从来不是一所顶着光环的高校,可一旦离开后,你会很想念她。

我身边的同学都不会天花乱坠地吹嘘自己,也不像其他高校的学生那样活跃在各种场合,但许多用人单位都知道:华科的学生很踏实、很靠谱。

《阿甘正传》里有一句被引用烂了的“巧克力理论”,但在华科,即便生活都没有给你巧克力,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动手做一块巧克力,再和小伙伴一起分享。

以前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文科生,在理工科这么强的学校里会不会受排挤。我想了想,本科这四年真的很庆幸自己在华科度过。我不是一个生性沉潜的人,但华科却让我这个不安分的文科生,也体悟到“埋头做事”比“大声说话”更重要。

华科有很多很多苍天大树,是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华科任职期间号召师生们种下的。所以,即便校外尘土飞杨,一走进校内,就瞬间能沉静下来。每天漫步在校内长长的甬道上,阳光洒下,真的会让你忘记身处都市之中。

想念这方喻家山脚下的净土,哪怕它从不声张。



作者:贾宸琰
编辑:红豆
约文章 | 约观点 | 约闲聊1.带着你的体验与梦想,为我们讲述熟悉的学校,
分享你的切身感受。
可以是亲历的故事,亦可是师长、学长学姐的道听途说,
只要学校的内涵和特点深入、突出;
文章有层次 、逻辑、脉络和节奏,
就是我们想要的!
2.一个学校就像一户人家,
家里的人身上的气质体现的是家教和门风。
学校永远不能独立于城市诉说,
多元的文化、包容的灵魂、鲜明的地域特色、
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融等。
如果你有你的观点,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来说三道四!
3.如果你有兴趣与IQmen面对面,
无论师生,我们约个时间坐下来,
一杯咖啡,一座城市,一所学校,一片情怀,
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出璀璨之光!

微信:acumen20160621长按二维码加入一群打动你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IQmen 享 | 华中科技大学:985高校中的阿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