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招生简章

[复制链接]

87

主题

113

帖子

5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08:4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JOIN US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
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身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为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首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2017年获批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中心面向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和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以三个重大研究任务(海陆空天一体化光网络、绿色高效光子循环与光子制造、脑连接图谱与类脑智能)为牵引,围绕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激光科学与技术、能源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多模态分子影像、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等8个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力争成为在光电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重要贡献。
中心现拥有60亩实验园区和4.8万平米“光电实验大楼”,2018年10月,将入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新的光电信息大楼。
现在请和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下我们生物医学光子学的招生信息吧!

Britton Chance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
发展历程



中心定位

研究方向


重大项目与奖励


重要成果
单神经元分辨的全脑网络可视化
脑连接图谱成像技术(MOST)
活体多模式多参数并行的神经光学成像
适用于活动小鼠钙成像的光纤显微镜
活体免疫光学分子成像
超分辨成像:从探针到仪器

一流的研究平台

SPF动物房
数据中心

人才培养
1培养模式☆集体指导下的导师负责制;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2培养成效☆杰青、优青、青千/湖北省百人计划各1名;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名;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余名。
3毕业去向☆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
☆国内外著名公司:通用电气/菲利普/西门子/迈瑞/联影/华为等
☆相关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医疗器械总局&省市检验所/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中心等
☆三甲医院:同济/协和/中南医院等

招生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1生源:工、理、医各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信息、自控、机械、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
2授学位专业生物医学工程(080300)
生物医学光子学(0831Z2)
光学工程(080300)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
3学术学位博士生招生① 直博(仅限免试推荐的本科生):9月份网上申请(夏令营或远程复试)
②考核制:12月份推荐申请、初筛获得复试资格、复试合格
③硕博连续:从本校在籍硕士生招收,3-4月申请、复试合格
4学术学位硕士生招生①免试推荐的本科生:网上申请(夏令营或远程复试合格)
②统招硕士生:参加全国统考、获得复试资格、复试合格
③考生敬请关注2019年招生简章(http://www.wnlo.cn/index.php?id=yjsgz)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暑期夏令营接受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6月10日)
联系人:袁老师
电话:027-87793537  邮箱:WNLOHR@163.com
华科国光推免QQ群:374731345
欢迎工、理、医等相关专业、且获免试推荐保送读研的学生提前与你心仪的导师联系。

联系人:赵芳
Email: cbmp@mail.hust.edu.cn
Tel.: 027-8779203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喻家湖路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G201
教师简介
骆清铭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当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美国光学学会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Fellow)。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率先开展了单神经元水平的全脑网络可视化研究。是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首席科学家,拥有60项专利,在包括Science, Nat. Cell Biol., Nat. Meth., Nat. Comm., PNA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及湖北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多项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光学以及数理化生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6人,博士后2人。
Email: qluo@hust. edu.cn
曾绍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与美国光学学会会士(Fellow)。研究领域包括:光电生物医学成像研究,包括飞秒激光双光子成像、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等。主持在研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Nat. Meth., Nat. Commun.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省部奖励5项。兼任《Neurophotonics》副主编。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工程以及数理化生物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后2人。
Email: sqzeng@hust.edu.cn
龚辉教授、博士生导师。Britton Chance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现代光电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重点开展神经光学成像技术研究,包括:脑结构与脑网络连接的光学成像研究;近红外光学联合脑电的多模式功能成像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Science, Nat. Meth., Nat Comm., NeuroImage等学术期刊5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光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控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若干。
Email: huigong@hust.edu.cn
张智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活体肿瘤免疫光学成像;多肽-脂质纳米疫苗/探针;蛋白质功能成像。在eLife、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8 项、美国、欧洲和日本发明专利各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指导的博士生获2013年和2014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和《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委会委员。每年拟招生物、医学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3-4人,博士后1-2人。
Email: czyzzh@hust.edu.cn
付玲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执行院长、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年历女性。研究方向:针对活体生命信息获取,围绕共聚焦、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的原理、技术及生物医学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在Op. Lett.等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和中国发明专利9项。兼任SCI期刊JIOHS的主编助理、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委员会委员。每年招收具有物理、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3-4人。
Email:lfu@hust.edu.cn
黄振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超分辨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FPGA/GPU/CPU异构计算平台及算法、厚组织超分辨扩展显微成像技术等。在Opt. Lett., Opt. Express, Adv. Mater.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30多篇;授权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成果被Nat. Photonics等期刊他引超400次。现主持NSFC仪器项目,参与国内外多家光电领域知名企业的产品研发。拟招收光学工程/物理/机械/自动化、化学及生物学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后1-2人。
E-mail: leo@hust.edu.cn
李浩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研究兴趣:综合运用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在体多通道活体动物记录技术,动物基因操纵以及光遗传学和成像技术,对情感记忆及相关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冲动控制障碍等,在细胞水平,神经环路水平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期能阐明正常生理状态下,情感记忆形成的神经环路机制,以及其在相关疾病形成中的作用。获2009年度上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及相关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3人。
Email: hxli@hust.edu.cn
李鹏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光电医学成像方法与光电医疗仪器研究,包括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活体脑皮层功能多参数光学成像、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在Opt. Lett., Opt. Express, NeuroImag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多项。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秘书长。每年招收具有光学、电子、数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若干。
Email: pengchengli@hust.edu.cn
李安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一直从事神经光学成像、神经图像的处理、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如何处理和利用具有十万亿字节规模的大脑三维显微成像数据。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子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子项目各1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软件、生物信息、物理、数学专业背景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3-4名。
Email: aali@hust. edu.cn
刘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卫生统计与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用软件分会副秘书长,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数字医学影像,医疗器械和作物表型组学。在Science, Nat. Com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每年拟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信息、数、理等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3人。
Email: qianliu@hust.edu.cn
骆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有:1)功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的荧光探针的开发;2)脑肿瘤和神经性疾病的靶向分子成像探测与治疗。在PNAS、Clin Cancer Res、ACS Nano、J Nucl Med、Bio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9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 项、美国和欧洲发明专利各1项。拟招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蛋白质化学、医学影像、免疫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神经生物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各2-3名,博士后1-2人。
Email:hemluo@hust.edu.cn
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研究领域:应用超光谱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内脂质代谢过程;应用无标记分子振动成像研究和绘制小鼠全脑神经网络以及血管通路;研究Raman成像在生物体系的应用。在Nature、Angew. Chem. Int. Ed.、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发表20余篇论文,被引用400余次。获得美国授权专利一项,申请美国专利一项,中国专利一项。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博士或硕士研究生2-4名。
Email: p_wang@hust.edu.cn
袁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神经光学成像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显微光学成像及其在全脑神经回路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Nat. Commun.、Opt. Express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美国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多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科技支撑计划、973研究计划各1项。是多家国际期刊审稿人。每年招收具有光学、电子、数学、物理、生物和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优先考虑有意硕博连读者。
Email: yuanj@hust.edu.cn
张玉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1)用于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的有机荧光探针研究及其应用;2)在体神经元标记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3)用于活细胞及组织成像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及其应用。在国际一流期刊Nat Commun, Biomaterial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项目多项。担任Biomaterials、Chemical Commun等著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每年招收具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有机化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生及硕士生。
Email: zhangyh@hust.edu.cn
朱䒟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组织光学成像新原理、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兴趣集中于组织光透明研究。在Light: Sci. & App.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应邀为Lasers & Photonics Rev.等重要国际刊物撰写综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兼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Laser Applications in Life Science 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Sci. Rep、J. Biomed. Opt.、J. Innov. Opt. Heal. Sci.等国际期刊编或客座编辑。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化学及生物医学类专业背景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后1人。
Email: dawnzh@hust.edu.cn
陈键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分辨生物医学成像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全脑光学成像技术;2)精密仪器及设备;3)微光学器件制造及应用。申请美国专利1项,在Optics Express, Precision Engineering等重要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每年招收具有机械、精仪、光学、电子、生物、医学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优先考虑有意硕博连读者。
Email: jchen1@hust.edu.cn
陈尚宾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脑功能、脑连接、皮层扩散性抑制和局灶性脑缺血、图像和数据处理。当前聚焦于脑连接研究。2007年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Neuro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拟招收具有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光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Email: sbchen@hust.edu.cn
邓勇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光学理论和光学成像方法研究。包括内源性扩散光学断层成像、外源性荧光扩散光学分子断层成像、低相干散射断层成像、多模式光学分子成像。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Opt. Expres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译著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200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拟招收具有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Email: ydeng@hust.edu.cn
李向宁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通过转基因和在体示踪技术、对情感与记忆相关神经环路进行特异性标记;研究高分子材料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发展适用于神经光学成像的大尺寸样本制备策略;结合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膜片钳技术等,致力于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PNAS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拟招收具有生物学、医学、化学、材料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
Email: lixiangning@hust.edu.cn
吕晓华博士、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从事快速扫描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研究。2007年至今在曾绍群教授课题组从事荧光显微成像系统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及其神经科学应用。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各1项。拟招收具有机电设计、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Email: xhlv@hust.edu.cn
全廷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显微成像信号处理与分析,神经元形态重构与度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在Nature Methods、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Expres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9篇。拟招收具有数学、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
Email: quantingwei@hust.edu.cn
杨孝全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全脑光学成像,光声成像,活体小动物多模式成像技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 Med. Imag.、Opt. Lett.、Opt. Exp.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拟招收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
Email: xqyang@hust.edu.cn
周伟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光子学,主要从事运动视觉的回路组成、睡眠功能研究。在Nat. Cell Biol.、PNAS、Current Biol.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2008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9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每年拟招收具有生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背景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2名。
Email: wzhou@hust.edu.cn
陆锦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疾病及其机理的光学分子成像研究。主持并完成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利用三色FRET探针研究Aβ的产生与聚集对神经元网络的影响”,参与在研863计划项目一项“脑机协同视听觉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参与研究生课程《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的教学。拟招收具有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1-2名。
Email: lujinling@hust.edu.cn
杨杰博士,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不同类型神经元在整脑中的连接与投射规律研究;活动神经元进行细分类,研究动物的行为与神经元细胞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新型的基因编码探针,用于活体探测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并研究它们的活动规律。曾在Nat. Commun,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每年招收具有生物、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背的研究生。
Eamil: yangjie@mail.hust.edu.cn
管乐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方法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渐变的网络训练方法优化;2)骨科脊椎疾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手术规划。图模型相关研究成果被引用100多次。在机器学习顶级会议ICML发表论文一篇。参与华三一种软件定义网络构架的研究。拟招收具有计算机、数学等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Email: yguan@hust.edu.cn
刘秀丽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神经信息的光电联合检测研究。以培养细胞和脑片为模型,建立了独特的神经网络光学成像方法。利用飞秒激光进行神经网络高时空分辨成像,用之来刻画神经网络的功能联接强度,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单细胞分辨的网络有向性。利用双光子独特的优势进行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探索。拟招收具有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1名。
Email: xlliu@hust.edu.cn
排版耿艳利


责任编辑徐   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