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年之声”工作交流发言选编(河南团省委学校部、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华中科技大学团委)

[复制链接]

97

主题

128

帖子

5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07:3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南团省委学校部“青年之声”工作交流发言


河南团省委学校部部长 王宏琳
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共青团河南省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于6月8日正式推出了“青年之声•河南”互动社交平台,并且把该平台的建设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成立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书记班子分工协作,各部门明确分工,同时借助全省网宣工作体系、动员机制和运转经验,全员参与平台建设。开通初期,团省委本着最大程度方便青年与“青年之声”互动沟通的原则,依托新浪河南的技术力量,把微博直接内嵌到平台之中,打通“青年之声”平台PC端和微博的隔断,降低了青年重新申请账号才能与平台互动的门槛。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扩大平台服务青年的力量,在省级层面开通“河南青年之声”官方认证微博,并设置“河南青年之声”话题,形成聚合效应;同时,安排各战线微博、省辖市微博入驻平台,一方面把原有各微博的粉丝吸引到“青年之声”平台,另一方面也使各战线、各地微博成为平台上与青年互动的重要力量。
       “青年之声•河南”运营以来,学校部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截至目前,河南在校大学生参与“青年之声•河南”微话题讨论量超过总话题的讨论量一半以上,学校战线提问、回答有效问题900余个,占平台有效问题的60%以上。这对我们的工作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整合资源,全力推进       一是建立制度,规范运转模式。平台建设初期,由于我们学校部人员少,人力有限,我们就联系了10家高校作为试点和我们一起工作,建立“青年之声•河南”高校团组织值班制度。同时,以可持续运行为原则,建设了一套能够对平台信息进行高效收集梳理、筛选分类、转接督办、反馈归档、严格值班的工作机制。要求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对网友的问题进行发声;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负责到底;不能及时回答的,一定要转交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跟进回复;一定要跟网友保持平等的身份。回答问题的同时,及时发现汇总问题、问题分类入库、问题答案整理存档,以方便后期分析决策。
       二是成立服务联盟,建立专业服务队伍。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有效性和专业化,我们动员学校战线的优势力量,整合全省高校团组织、职业规划服务机构、青年职业规划导师等资源,成立了“青年之声•河南”青马联盟和“青年之声•河南”职业规划志愿服务联盟,把全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班的活动阵地将线下拓展到以“青年之声”为代表的线上平台。职业规划志愿服务联盟里面不光有高大上的专家,更有具有职业规划师资格的基层团干部、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回答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帮助青年规划自己的职业,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专帮青”。接下来我们也将在各高校拓展联盟服务的手臂,成立联盟在高校的服务队,线上线下共同开展工作。
       三是全面开展,积极推动“微邦”体系建设。河南共青团积极投入青年之声,发挥“微邦”专用渠道作用,利用“微邦”建立学校网络组织构架,组织团学干部在“微邦”上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端开展沟通联络、问题回复,帮扶活动。目前学校战线加入微邦成员11969人,共有?个层级,下级组织832个,试点学校正在逐步向团支部延伸。其中青马联盟成员110个,职业规划志愿服务联盟成员37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之声平台建设规划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书记 史波
提高认识,将平台建设作为我校共青团改革重要任务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建设,从字面上看只是建设一个面向青年的交流平台,但实际上其本质是我们共青团工作内容和载体的创新、是我们共青团工作思维和理念的革新,是我们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体现。现在高校都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少学校启动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高校共青团只有有为才能有位。我们认为:“青年之声”平台的建设能够更紧密的联系青年学生和更有效的服务青年学生,所以试点建设不仅仅是团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落实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我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任务,是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最便捷渠道。只有充分认识到“青年之声”平台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我们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力做好试点工作。此次启动会后,我们将召开学校的启动推进会,真正将这项工作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
精心谋划,以“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推动试点建设       经过前期讨论和反复修改,我们的“青年之声”建设规划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所谓“一”,即建好一个网站。我们将依托校团委官方网站“启航网”,嵌入团中央本级“青年之声”Web3.0版,设立具有“听说答问”功能的互动版块,开展“青年之声”PC端网上平台建设。
       所谓“二”,即用好微信微博。学校、院系两级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微信公众号统一增加“青年之声”栏目和内容,以及微博统一增加“青年之声”微话题。其中,校团委微信微博加入Myouth提供标准化功能模块的“青年之声”互动服务平台。
       所谓“三”,即明确三项功能。一是回应诉求,通过平台直接收集并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和诉求;二是服务对接,通过平台建立学生和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等的服务对接;三是统计研究,通过平台数据进行梳理分类统计,研究学生基本特征、普遍需求等规律。
       所谓“四”,即突出四种特性。一是服务性,平台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而不是管理教育;二是互动性,平台是双方沟通交流的主渠道,而不是单方向传播;三是时效性,平台的回复或反馈及时准确,而不是无时间约束;四是共享性,平台的回复和办理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每月进行整理总结形成“青年之声”电子简报。
       所谓“五”,即做好五大保障。一是机构保障,除了按照要求成立工作小组外,还将成立青年之声工作室,挂靠校级学生组织启航大学生传媒中心;二是场地保障,拟腾出32平方米的专门办公房间供工作室使用,并作为线下服务青年学生的场所,实现线上服务向线下延伸;三是资金保障,向学校党委申请必要的平台建设费用;四是队伍保障,组建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团学干部等组成的服务队伍;五是制度保障,明确工作标准化流程,形成包含日常值班、信息分类、反馈落实等内容的制度体系。


“青年之声”平台建设规划考虑的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团委书记 王小月
      
       基于我校建设“青年之声”平台的基础,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青年之声”平台建设。
一将新媒体的工作基础转化成平台的活跃度       互联网时代,增加用户量和培养用户习惯是各类网络平台生存的首要条件。目前我校学生已对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建立起了信任度和依赖感,因此,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不能另起炉灶自废武功,而要综合发挥三微作用,融入原有工作格局。下一步我们将尝试把“青年之声”平台嫁接入学校的微信微博公共平台,设置下拉菜单和链接,保证原有用户能直接登录和使用,省去了再次注册的麻烦,利用跳转界面实现平台的嵌入式和移动化;与一卡通系统相结合,实现“一号多用”网格体系,便于实名跟踪和定点帮扶。以用户体验吸引用户;以社交功能辐射群体;以服务质量营造品牌。
将师生沟通机制成果转化成平台的执行力       拉斯金曾说“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极其重要。在我校服务青年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个案问题及时解决,普遍问题立案解决”的工作模式和问题解决机制。而在未来的“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中,我们将利用我校每个本科班级均已配备专家教授做导师的工作基础,鼓励班级导师登陆平台为学生排忧解难。将“青年之声”建设成“学生愿意倾诉,老师乐于解答”的“零距离”平台。当问题不能在线解决时,依托院系团委落实面对面谈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升平台执行力。使其真正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中坚力量。
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平台的影响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坚持“众筹”和“跨界”思想,借团中央相关十大服务体系建设的势,整合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在校资源和校友资源,拓展社会资源,调动院系、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扎根青年,倾听学生们的真心话,是我们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基本;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联系,加大合作力度,引入校外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服务范围;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组织优势的转化,将更有助于提升平台影响力。
将大数据的研究应用转化成平台的竞争力       大数据既是趋势又是方法,合理利用后台数据,就能预测学生群体动态,根本上了解学生心理和需求。在未来平台建设中,要在进一步完善平台数据处理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即时更新的网络青年大数据库,为相关问题提供实时数据,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升平台核心竞争力。

征 稿
  团中央学校部微信长期接受广大青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投稿,内容可涉及学联学生会组织自身建设、青年思想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权益维护等各方面,也欢迎大家在此交流工作中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分享人生感悟,要求原创,体裁不限!近期重点主题为三下乡社会实践、四进四信、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投稿请发至tzyxxbzg@163.com
  在这里,一起学习、进步、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