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校长与华科(原华中工学院)

[复制链接]

91

主题

119

帖子

5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06:3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执掌华科30余年,朱老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是,“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朱老所指的两件半事情是什么呢?“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正是这两件半事,奠定了华中大这些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讲讲这“两件半事情”具体是怎么回事。

一、“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1977年朱九思做了个决定,所有暑假期间不准放假,老师出去调研,当时有个提法:瞄准麻省理工MIT,总结出华中理工与麻省工学院的差别;1979年,朱九思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两个半月的出访,朱九思受到了两大启发: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之后朱九思在全国高校率先改革,独领全国工科大学之风骚,有胆有识地在华工办理科、文科和管理科学,实现了华中工学院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大学的转型。同时朱九思明确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强调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正是在朱九思这个有胆有识的主张下,华中工学院重视科研,重视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学,只有两所大学受到国家的表彰,一是浙江大学,二就是华中工学院。
二、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人才         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在许多单位惨遭虐待和遗弃,他却把知识分子视为宝贝,启用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当时还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才;同时他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去挖掘,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解决好调动和安置中的每一件事,千方百计将每一个家庭整家整户地调到学校,把户口落到武汉,自1972年至1980年,先后从2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单位广揽人才625名,为华中工学院的大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中一位同志是清华大学光仪系的,在湖南一个县的供销社卖灯泡,被引进华工。为了培养骨干教师,1979年后,华中工学院选派了450名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出国,像杨叔子、熊有伦、周济等院士及陈应天、李再光、郑楚光、黄文奇、李佐宜等知名学术带头人,回国归校后都在教学科研上引进了许多新的学科方向。
三、植树造林        华科地处“大火炉”武汉,由于这些年过半百的树的存在,夏天校内的温度比校外低1-2度。正是朱九思校长将当初喻家山下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如今郁郁葱葱的森林大学。
        朱九思先生爱树如命,据说华科每砍一棵树之前都要向校长汇报,校长亲自签字才允许砍,这个规矩是从朱九思先生当校长时确立的,执行至今。“多栽树”主要是为了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栽树还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栽树与育人、树木与树人是相通的。
(部分资料来源:长江日报)

       不知道看到这里,各位小伙伴对朱老贡献给了华科什么是否有个清晰的认识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